
研路同行顧問之一的 Stella 畢業於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後申請上台大生醫電資所,目前在一線 IC 廠擔任 senior engineer。雖然看似一帆風順,但其實是到高中才找到正確的讀書方法,在非第一志願的高中不斷精進。研究所時期,因為家中長輩身體出狀況,開始思考資訊與醫學的連結,選擇了生醫資訊實驗室。
從資工系轉戰生醫領域,這中間有哪些轉折?過程中又有哪些心魔與挑戰需要克服呢?
念資工系未來就業發展很好,但我不喜歡怎麼辦?
學長姐真心話:「喜歡一個領域」跟「適不適合念這個科系」是兩回事。
在台灣這個科技之島,「資工系」幾乎就等於高薪工作的入場券,就業前景幾乎不用擔心。
但說實話,這真的是我喜歡的嗎?很多人可能以為只要念資工,畢業後就能走在時代尖端。可是,身邊不乏同學在大學時期就開始懷疑:自己真的喜歡寫程式嗎?我自己也不例外。
寫程式跟高中時期學數學完全不同。數學題目總有個標準答案,但程式往往只有「能不能解決問題」的差別,有時候有十種解法,卻沒有一個完美的「唯一答案」。大學時,我常常覺得寫程式很痛苦,debug 的過程像是一場無止盡的惡夢。當時的我,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選錯路了。
不喜歡寫程式還唸研究所,會更痛苦嗎?
學長姐真心話:對我來說真正的轉捩點反而是研究所之後
當初我選擇了「生醫電資所」,一開始只是因為家中長輩身體亮紅燈,開始思考我的專業與醫學有沒有辦法做連結。沒想到,當我開始把程式應用在醫療資料上,例如分析醫院的影像、處理臨床數據時,我第一次感受到「原來程式是能幫助別人、解決真實問題的」。
那時候的心境差很多。大學時只是為了交作業、解題目;研究所則是看著一行行程式碼,真的能讓醫生診斷更快、病人受益更大。這種成就感,讓我慢慢愛上了程式。
重新找到喜歡的領域之外,念研究所還能幹嘛?
學長姐真心話:對我來說「人際協作」的能力,或許比技術提升更重要
念研究所除了技術能力的提升,研究所更重要的收穫,其實是「人際協作」。
做研究時,常常需要跟醫院合作。醫師習慣用的語言、在意的重點,和我們工程背景的人完全不同。很多時候要學會怎麼把專業知識翻譯成對方能理解的語言,甚至還要說服他們配合研究需求。
這段經驗,對我後來進入職場幫助很大。因為工作上不只要跟工程師溝通,還要面對客戶,甚至是完全不懂技術的人。如果沒有研究所那段「和醫生交涉」的訓練,我大概很難在工作上那麼快就上手。
資工系很熱門,但研究所領域到底怎麼選?
回頭來看,台灣資訊相關研究所的應用範圍其實很廣,不是只有寫程式或做演算法而已。例如:
• 生醫資訊:像我就讀的領域,專注在醫療影像分析、AI 輔助診斷。
• 資安與網路:隨著駭客攻擊越來越多,這方面的需求只會增加。
• 人工智慧 / 機器學習:不只在網路服務,也應用在智慧製造、金融科技。
• 人機互動(HCI):研究如何讓人與科技互動得更自然,例如 AR/VR、智慧穿戴。
• 大數據與雲端系統:處理龐大的資料,應用在產業決策、商業分析。
所以,研究所不只是「程式更強」而已,而是幫助你找到程式背後能發揮價值的地方,甚至拓展到「怎麼跟不同領域的人合作」,這才是我覺得自己最大的成長。
如果你現在也在迷茫,不確定自己適不適合念研究所,建議你可以先問自己:你想用你的專業去做什麼?當你有了這個答案,研究所該不該唸,該往哪裡唸,答案都會越來越清晰。如果你還是覺得迷茫困惑,歡迎來找我免費諮詢,讓研路同行陪你找到更理想的自己!
找到更理想的自己,歡迎預約一對一諮詢
用專業、經驗與耐心,陪你走一段更清楚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