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甄沒上,不等於你條件不好

推甄沒上不等於你不夠好,只是準備方向錯了!

文章觀看次數:

接近推甄季節,你也開始有「申請焦慮症」嗎?

當你滑開社群軟體,看見身旁同學、朋友紛紛貼出在知名企業實習的心得、耀眼的書卷獎成績單,或是已經跟隨某某大師級教授進行專題研究的貼文時,你是否也一邊按讚,一邊感到心頭一緊?

低頭看看自己的履歷,GPA不上不下、沒有驚天動地的豐功偉業,一股「我是不是不夠好?」的焦慮感油然而生……

如果你有這樣的念頭,請先深呼吸!

以一位升學顧問同時也是走過這段路的學長姐的角度,我想告訴你一個最重要的秘密:

多數時候,申請失利並不是因為你「不夠好」,而是你的「準備方向錯了」!

推甄申請的致命錯誤:你的資料像公版套的

申請研究所,從來不只是一場單純的「條件競賽」,更是一場精準的「策略戰」。與其盲目地堆砌經歷,不如學會如何策略性地展現自己。

而最常見的申請痛點就是:

申請資料的「無差別」攻擊——就是你的履歷和自傳看起來像公版

大改了內容,讀書計畫還是像公版?

推甄並不是學長姐或是自己的同一份申請資料裡面改掉相應的資料就好,這是最常見的錯誤,許多學生為了求快、求廣,用同一份履歷和讀書計畫,像撒網捕魚一樣「海投」十幾、二十個系所。

這些文件的內容往往流於空泛,充滿「貴所師資優良、研究風氣鼎盛」等客套話,卻絲毫看不出申請者獨特的動機與熱情,在審查教授眼中,就如同一份份沒有靈魂的「公版」。

申請資料要出眾,關鍵要素是什麼?

由於出眾又優秀的申請資料並不只有一種規格或是形式,因此,讓我們一起用以下這個成功案例了解申請資料「出眾、不像套版」是什麼感覺:

主角背景: 小明是一所私立大學的應屆畢業生,在校成績(GPA)約 3.2/4.0,在申請頂尖大學的學生中毫不起眼。他沒有輝煌的實習或競賽經驗,只有一份中規中矩的畢業專題。

  • 申請策略: 小明深知自己的硬條件沒有優勢,所以他決定將所有心力灌注在他真正想去的「A校A所」。他放棄了海投,花費數週時間,徹底研究了該所的網站、課程地圖,並鎖定了一位他極感興趣的教授。

    他做的不是只有在SOP裡提一下教授的名字,而是實際去下載了那位教授近三年發表的兩篇重要論文,反覆精讀。

在 SOP 中,他沒有花篇幅解釋自己普通的GPA,而是直接切入主題,深入分析他從那兩篇論文中學到了什麼,並具體提出「若自己有幸加入實驗室,可以憑藉大學部的某項專題經驗,從哪個角度切入,為老師目前的研究提供什麼樣的協助」。

沒有漂亮的成績跟條件,依然能贏得教授青睞

在面試時,那位教授劈頭就問:「你真的讀了我的論文?」在小明侃侃而談後,教授露出了讚許的眼神。相較於其他條件更好、但回答千篇一律的學生,教授認為小明「做足了功課」,展現了強烈的動機與研究潛力。最終,小明成功錄取。

小明的勝利,是 「客製化」 的勝利。與其花時間海投,不如將精力集中在 2-3個系所上。深入研究他們的師資、研究方向、近年發展,然後像拼圖一樣,將你自身的經歷、技能與他們的特色「連結」起來。你需要讓教授感覺到:「你不是隨便申請的,你是真心了解我們,而且非我們不可。」

當然,推甄的過程中絕對不只一個難關要過,例如:你可能也會「誤解研究計畫的真實目的」 或是 「陷入面試的標準答案陷阱」

我們都有些成功案例一一破解這些痛點!

如果你也對這些成功案例有興趣,歡迎預約顧問諮詢,讓我們跟你分享更多的故事!

想了解更多關於推甄申請的技巧與方式?

歡迎預約履歷諮詢顧問,讓研路同行陪你找到更好的自己!

近期文章

Coco Wu
Coco Wu
文章: 9